明年起县城迎来春天遏制县中生源流失,

县城生源的流失,终于引起了重视。

12月16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了“十四五”县域普高提升计划,到年,推动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以上。

计划的重点是:坚决遏制县中生源流失。

具体措施有:

1,招生方面,全面落实公民同招和属地招生,加大对违规招生行为的查处力度。

2,针对县城教师总量不足,提高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薄弱地区、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

3,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和“县中标准化建设工程”。

4,严禁随意撤并县中,新建普通高中规模不得超过人。

总之就一句话:给钱,给人,给政策,一定要把县城的学生给留住。

现在,县中生源流失的现象愈演愈烈,优质生源持续往市区高中、民办高中单向流动,已经到了必须整治的地步。

我看过光明日报的一个课题组去年底的调研,某县中考成绩前50名初中毕业生,入读该县高中的数量出现锐减,年的有20人,年只有2人;中考成绩前名的初中毕业生,入读该县高中的人数年为53人,年也减少到16人。

这绝非孤例,每年中考结束后,“抢人大战”就开始上演。

省会、地市的高中,纷纷投身争夺优质生源的大战中,派专人“深潜”县城,到田间地头做优等生家长的工作,还有部分学校以免学费、奖学金、重点班、补贴生活费等噱头吸引优质初中毕业生。

此外,城镇化加速的过程中,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更倾向于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送到民办学校和市级学校读书,小学毕业送走一批,初中毕业又送走一批,导致县中的优质生源总量逐年减少。

有人说,县中教育,正在塌陷。

事实上,生源流失,只是城镇化大潮下,县城尴尬地位的一个缩影。

现在,县及县级市数量共计个,约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数量的2倍。

县城和县级市城区的常住人口共计约2.4亿人,占到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年,县及县级市的地区生产总值(GDP)达38万亿元左右,占到全国GDP的近40%。

但县城的底子却非常薄。

以市政公用设施为例,有研究测算,—年,不论是以人均还是以地均衡量的县城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强度都只有同期城市投资强度的1/2。

其中,除人均道路面积略高于城市外,县城在供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地率、集中供热面积、燃气普及率等市政公用设施领域的主要指标均落后于地级以上城市。

站在这个视角来看,留住县中的生源,是维持县城“城乡纽带”的关键一环。

其实仔细观察的话,大家会发现,最近两年,县城的扶持政策越来越频繁。

比如,住建部今年发了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6层及以下的住宅占比应不低于75%,最高不超过18层。

这样意味着,以后县城的房子,绝大部分都将覆盖多层住宅,住宅“限高”更宜居了。

在寸土寸金的一二线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有限,供需结构紧张,在有限的住宅地块里面,房子只能越盖越高,常年人口流入的热点区域,建设大量的高楼还情有可原。

可全国这么多县城,各种开发区、高新区、经开区、高铁新城遍地都是,住宅用地根本不缺。

广袤的土地上盖成高层住宅,表面上看是节约了土地利用率,用少量的土地博取了更高的土地出让金“溢价空间”,但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大量的房屋空置。

小城市之间盲目比拼和竞赛,高昂的建设、维护、运营成本,日益增长的消防安全隐患,年久失修,物业撤出,住户搬离,二手房只能沦为贫民窟。

县城要走的路子,本来就应该是小而美,和大城市形成错位竞争。

在去年底,高层发了一篇重要文章,其中写到:

我国现有个县市,农民到县城买房子、向县城集聚的现象很普遍,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

这句话,就是未来10年,对县城的定位。

以前我们谈起县城,总是下意识地摇摇头,四处都是关系的人情社会,城乡结合部,小产权房遍地,晚上9点,路都是黑的,这里不属于年轻人,这里是城镇化的黑洞,这里只是农村人进城的“跳板”。

有人说宇宙的尽头是铁岭,这句话里面对小城市的调侃意味很浓,可别忘了,铁岭好赖也是个地级市。

对绝大部分县城来说,哪怕在段子里也可以做到忽略不计。

但县城不应该是这样,这里,应该是农村人口连接城市的桥梁。

我读过姜超的一篇报告,农村人口进城,是带动地产、汽车和所有消费需求的前提。

表面上,现在城镇化率已经突破60%,离70%的顶部不远了。

但是,城市化与城镇化,一字之差,存在巨大的区别。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17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8.5%,意味着有8.1亿人口常住在城镇,但是常住在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的常住人口只有4.9亿,其余3.2亿人口位于乡镇或者是城市的非建成区,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城市的生活。

按照4.9亿城市建成区的常住人口推算,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35.3%。

如此巨大的城镇化空间,光靠少数一二线城市根本无法承载。

现在一城独大、摊大饼建设已经踩刹车,去年《求是》一篇重要文章里提到:“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而年长农民工返乡,诸多在大城市时值婚龄、买不起房的年轻人又不会回到农村,县城购房门槛较低的优势就此凸显。

从年至今,棚改货币化结束以后,诸多三四线城市,哪怕是中西部的小县城,房价并没有如大多数人预期那样大跌,反而陷入到“高位盘整——漫漫阴跌”的过程中。

事实上,农村人口进城的动力,比我们想象得更强。

乡镇层面看,-年建制镇建成区面积扩张38%,而乡的建成区面积缩减16%。

从在校小学生数量变化来看,-年城区学生数量的增速,超过了镇区的2.5倍。

当然,各地区县城的定位不同,城镇化的策略也不同。

清华社会科学学院蔡继明把县城分成四类。

1,已具备改市或区条件的县,可以直接升级为市或区。

2,大城市周边的县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联通(如半小时都市圈)。

3,远离城市,交通条件较为不便,特色产业不突出的县,应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吸引农村人口加速进城,完善居住、教育、养老、休闲设施。(这可能是大部分县城的归宿)

4,资源枯竭型、人口流失加剧的县城,应该减量发展、逐步收缩,不要再投入多余的财力。

留住县中生源、提高宜居度、加速吸纳农村人口、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力,个县城,也能有春天。

县城,是大部分人接触城市生活的第一站,它不应该在高速的城镇化时代被遗忘,被嫌弃,被抛弃。

有人在北上广用尽力气生活,有人在小县城安家甘于平淡,他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7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