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哪里最好 http://www.t52mall.com/m/
红外相机拍摄的野外生存的梅花鹿。
杨飞飞(左)与队友查看森林中梅花鹿的活动轨迹。本报记者吴树江摄
捡拾鹿粪。本报记者吴树江摄
梅花鹿与幼崽(红外相机拍摄)。
野化的梅花鹿进入森林。本报记者吴树江摄
□李新宇柏常海本报记者吴树江
经过科研人员两个半月的野化训练,日前,15只梅花鹿在鹤岗市萝北县太平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归山林。至此,当地已连续三年向野外放归三批总计近50只梅花鹿。监测表明,先期两批梅花鹿已在野外形成种群繁育后代,完善生态食物链,标志着国家级《东北虎栖息地猎物种群复壮项目》课题取得新进展。
精选细养为放归做充足准备随着梅花鹿圈养的大门缓缓打开,驯养了两个多月的15只梅花鹿试探着走出栖息地,它们先是溜达着,然后开始时而奔跑、时而停留寻找食物,接着便在视野中若隐若现,最后消失在茫茫森林里……
与前两批放归山林的梅花鹿相比,科研人员从个体条件选择上就对这批梅花鹿下足了功夫。从今年7月份开始,科研人员在省内多家梅花鹿繁育中心筛选种源,最后选定了黑龙江农垦科学院哈尔滨特产研究所梅花鹿种源推广中心的15只梅花鹿。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生杨飞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基于梅花鹿种群遗传多样性的考虑,我们从疫病控制得特别好的种源推广中心挑选了梅花鹿。这些梅花鹿是以科研为目的进行培育的,都是有谱系的,对于血缘追溯有依据,因此身体素质和条件都非常理想。”
在太平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渔房沟野化基地,科研人员精心对这15只梅花鹿进行野化训练。先是训练它们在小圈里初步适应,然后再让它们到大圈里适应野外生存环境,逐步达到放归野外的条件。越接近放归时间,梅花鹿的野性越强,科研人员对于梅花鹿的监测就越谨慎。
“这批鹿是秋天放归,它们的身体素质肯定会随着饲养过程有一些变化,越到后面越要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021.html